`
ccpie
  • 浏览: 4746 次
  • 性别: Icon_minigender_1
  • 来自: 合肥
最近访客 更多访客>>
社区版块
存档分类
最新评论

视频行业发展分析报告

阅读更多
本报告的信息观点以及数据来源于互联网。主要来自新浪,搜狐,比特,赛迪网讯,TOM科技,网易,腾讯等网站的新闻文章。文章的主要内容主要为各大视频网站CEO的访谈和演讲,报告优酷CEO古永锵,土豆CEO王微,我乐网CEO周娟,以及酷6CEO李善友。还有部分来自博客,百度贴吧等。

写这个报告的时候,我有些感慨。在9月15号左右我们在决定要做这个网站的时候,我甚至还不知道有个土豆网站,也不知道美国有个被Google以16.5亿美元收购的视频网站YouTube。几乎从没关注过视频网站。这十几天来,为了弥补这些缺陷,我到处搜寻关于视频方面的信息,从娱乐性到商业模式,从技术到网络广告的形式等等。到现在,我发觉也能够勉强对视频市场有个宏观的概念。

我的结论是:很幸运,我们还有机会!
9月25日,一年一度的中国互联网标志性盛会——中国互联网大会在北京开幕。在这期间,由于视频领域的市场和对未来的影响力,视频领域第一阵营的各CEO都被邀请前去。他们分析了这个行业的现状,未来以及自己网站的文化,商业模式,以及以后的发展计划。

中国进军视频领域始于2005年,比较早的像我乐网,大概在2005年5月,那时YouTube也正在发展。到2006年YouTube占领美国大部分市场后,引起中国网络市场的极大反响,尤其以2006年10月Google以16.5亿股票收购YouTube后达到顶峰。于是国内一大批模仿者纷纷涌现,出现一片混战的局面。据说那时有300多家。
那时的国内的视频网站主要以模仿YouTube的模式为主。几乎所有的网站都一个样,各个网站几乎没有什么优势,每个网站都只占领小小的一部分市场。各网站的内容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也没有自己的商业模式,没有自己的特色。这个年代,竞争非常激烈,呈现一片混战的局面。
到07年,经过一段时间的混战,很大一部分逐渐被淘汰出局。第一阵营逐渐出现,到现在,大部分市场已经被少数几家主要视频网站占领。并且在07年,各个网站的差异在变大,各个网站开始发展和尝试自己的模式,将在后面分析。07年,李善友说,主要是在用户市场上的竞争,大家在争夺自己的用户,做出最好的内容,解决同质化问题。并在开始自己的商业模式探索。
第一阵营的形成,是不是就没有市场了呢?当被问及该问题时,第一阵营的CEO都不敢肯定。他们普偏的观点是,谁都还没有形成压倒性的竞争力,都还在苦苦思索商业模式,都在探索赢利的方式。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看法:07年后,各个网站的市场占有额会进一步拉大差距,新兴的视频网站也许就很难超越了。而08年将是竞争市场的年代,09年,视频网站将开始赢利。
以上就是大概情况。

视频网站发展两年来,第一阵营已经形成,但是甚至包括YouTube在内也还没有实现真正期望的赢利,而且几乎还没有很明朗的赢利模式。很多网站已经具备大流量的条件,但是不能有效地转化为赢利。这个和视频领域的特点有关。
视频网站有3大瓶颈:
1. 版权问题。
2.没有有效的赢利模式,视频虽然娱乐性高,但是加入广告却不像电视那般容易。
3.资金消耗大。
这每一个都是非常辣手的问题。网友上传的绝大部分涉及版权问题,要跟无数的内容提供商分成后,网站赢利空间又在哪里。第二个,视频网站现在都不敢轻易投放广告,因为广告极易引起用户的反感。网络不同于电视,在电视面前,用户被动的接受信息,广告是被强迫看的。而网络很大程度上是用户的主动行为,他当然不会主动去接受这些不敢兴趣的广告。所以,即使有大流量却不能带来好的营收。第三,一个大流量的网站每天用户上传的视频多达几百个G,一个月的开销就达几十万,这么大的投入,没有高额的收入怎么能撑下去。
所以,视频领域里至今还没有出现像门户网站那样统治性的地位,各个网站在努力寻找自己的特色,探索比较好的广告模式。

在这些时间里,他们各自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里主要将这些比较好的综合起来,并分析一些原因。归纳如下:
1.原创内容很重要
原创内容多才有可能减少同质化现象。发起原创节目大赛能激励用户创造作品,并引导用户更多的关注网站,并且会拉一部分会员进来。
2.热点信息比较受欢迎
优酷的热点信息比较受欢迎,这点是值得肯定的。
3. 用户的互动和体验很重要
有的视频网站似乎忽视了这一点,以为视频网站仅仅是视频。其实不然。Web2.0时代本身的一个特点是用户互动,像校内网,用户建立圈子,了解朋友的动态等互动性非常好,而且有许多网友特别是年轻人很喜欢做独特的背景风格,喜欢自己设计自己的风格。但是像优酷却非常不注重这点,没有自定义模板,也不能写日记,也没有相册功能等。用户的模板修改,和圈子的朋友讨论,交流,写自己的心情日记给网友看,发布自己的相片等,可以使用户更加依赖网站。而不是仅仅看了视频就走开。从百度贴吧反映的情况,许多用户对模板功能非常在乎。
4.快者为王(优酷)
在百度贴吧里,经常可以看到抱怨速度的问题。当一个视频网站加载速度特别慢时,这个用户下次多半不会来。因为现在一个节目还不是用户非得看的东西,而且现在网站的同质化使得不在这个网站看,到其他网站也有可能找到。不同的网站加载速度比较大,这跟技术和设备有关。但是速度是影响用户的重要因素。优酷的其中一个风格就是强调“快者为王”。许多网友比较满意。
5. 不仅仅是视频,传统的许多都应该保留
我发现,有的网站有论坛,有相册,也可以自定义模板,可以写日记。有的却只有部分。我想这些都是现在一个社区必须具备的。不然的话,光光做视频会导致用户来看两个视频后马上就离开。
虽然已发展一年多,我们发现许多网站对视频领域概念的把握还是不同的,这导致他们的经营模式不同,也决定了他们以后的发展方向。
1. 以内容为本,忽视了2.0时代用户才是网站的核心
优酷被《红鲱鱼》评为最具潜力的视频网站,我开始也有些赞赏优酷,觉得实在不错,首先她比较强调原创,组织了许多活动专题激励原创,这是我们自己也比较重视的方面。其次强调快者为王,这个也是很有道理的,毕竟没有多少人会有耐心去看一段断断续续的视频。再次,注重热点视频,这个也很受欢迎。但是,后来我才发现,优酷非常不注重用户本人。没有自定义模板,没有相册,没有论坛。在首页放置的是热点,不利于用户转到自己的主页。而其他网站都做得比较好,像土豆,酷6等在首页的导航栏里都有能到达自己页面的按钮,像“我的订阅“,”“我的日记”,“我的相册”等等之类的,这样更能吸引住用户。我个人觉得优酷太强调内容,反而忽视了用户才是真正的主角。如果仅仅是内容,那跟以前的时代没什么区别。2.0的时代最核心的在于用户,让用户最大限度地展现自己,参与互动才是网站最应该努力最求的。重视原创的目的不在于其原创的内容,而在于原创的作者,展示的最重要的是人而不是作品。有谁希望自己的作品很著名而没有人知道这个作品是自己做得呢?所以2.0时代最核心的是人,而不是内容。所以我们强调以用户为本,内容为王。
2. 重视用户体验,但同样忽视体验只是吸引一个用户的原因。但展示自己才是吸引一大批用户的原因。我们展示自己,那么我会去叫我的朋友来欣赏;我们也因为有那么多的人展示才华,我才去看视频。所以体验是基础,展示才是重点。
3. 广告一般会引起用户反感
绝大部分视频网站在处理广告事情上都非常谨慎,生怕一下子惊走了用户。事实上只要做到广告不过分影响到用户的体验,如果又有诸如速度,内容等方面的优势,用户不一定都那么反感以至于下次不来了。有网友认为只要布局适当,广告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可接受的。而且有的网友认为,广告应该从开始就有,时间长乐,慢慢也就习惯了。要想不让广告影响用户的心情,除非你显示一个比如手机方面的广告,而正好看这个视频的用户此刻正想买一部手机,而这样的情形几率有多少。所以广告影响用户的心情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只需尽量减少这种影响就好。
4. 只重视娱乐性,不重视实用性
如果所有的影片,唱片,电视等公司都纷纷要求视频网站删掉他们的转载的作品,再减去少量的部分用户平时拍的一些生活中的大事,热点事(这种比较非常少),再减去一些称得上是艺术品的(更少)作品,那么来看看视频网站里还有些什么内容,以下是优酷的截图:
在我乐网更为突出,主打的都是美女主播模式来吸引眼球,最近又开了个刘德华专栏。
不可否认这能吸引流量,因为这些都是用户自己造成的结果,网站根本没有提供任何东西,这些热门的关键字也是统计用户行为得出的。Google等搜索引擎等的统计结果也表明中国用户在搜索的关键词中前10位绝大部分为娱乐,明星之类的居多。但是我觉得一个网站本可以去引导用户去上传和观看也些更实用的更有文化的东西。在当今这种竞争极度激烈的社会,靠娱乐减轻这些压力固然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但是人类心中最本质的东西还是学习,还是进步,谁希望做个什么都不会干的人呢。而且,天天都看那些美女对着摄像头做怪动作,有什么意思,你连续看上几个星期,还看不烦么。这些实用的东西也许网友很少提供,但是网站可以引导。
5. 探索广告,只注重广告形式,而不思索广告怎样才能达到效果
视频网站都在探索广告的展现形式,不可否认有的做得不错,像土豆。他们都在思考怎样不引起用户反感的情形下,做广告。有的也在千方百计寻找可能对某类广告感兴趣的人群。但是我前面讨论过,真正能让用户满意的广告有几个,而且我们喜欢看NIKE的视频广告,你就觉得我会买NIKE的鞋吗?我看关于体育方面的视频我就一定会买体育用品吗?这种分析有多大的置信度还有待细细思索。与其花那么大力气去分析用户行为,去设计精巧的广告,倒不如,我们想想广告的本质是什么。广告到底要达到什么目的,还是仅仅的“广而告之”。

分享到:
评论

相关推荐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